在「通路為王」的時代,掌握和顧客互動、溝通的管道,就是掌握了價值鏈中最容易獲利的部分。然而門市經營者若是對「價值」的定義太過狹隘,就會把自身的商圈效益限縮在幾十坪大的店內。

有一次我的朋友到台北車站的地下街,在一家知名蛋糕連鎖店看到令人垂涎三尺的甜點。由於接近打烊時間,店內的座位已經在打掃清理,讓她猶豫不決是否該買下這份甜點。於是她詢問店員,附近是否有其他可以坐下食用的場所,得到了未經思考的敷衍答案:「不知道。」當她敗興的放棄購買念頭,離開店面走了兩分鐘,就在轉角發現了桌椅齊全的行人休憩區。

聊起這次經驗,我們都同意店員的工作執掌不包含「介紹商圈環境」這種項目。但若是店員給予顧客適當的指引,在接近打烊或是店內沒有空位的時間,是不是可以賣出更多產品、創造更滿意的消費經驗呢?

可惜的是,大多數店員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工作上,而不是顧客身上;經營者也把創造顧客價值的流程聚焦在門市內,而忽略了消費經驗並非侷限在單一門市,而是整體商圈。

因此要突破門市經營的瓶頸,必須先用顧客的角度來分析消費經驗,找出商圈內的各種配套方案。例如販售窗簾的門市,一定會遇到許多有裝潢、家具、家電需求的顧客。在顧客選購完窗簾後,提供其他配套產品的詳細資訊和建議,就是延續顧客消費經驗的一部分。

當顧客對商圈的機能越熟悉,代表她(他)在這個商圈的資訊搜尋成本越低,回訪率也就越高,顧客和門市都會是受益者。重點在於產品和服務有互補性的店家,是不是能緊密的合作和連結,讓顧客的消費經驗更加完整。

當「門市」的經營者將自己提升為「商圈」的經營者,便會跳脫幾十坪空間內的單打獨鬥,和一群配套夥伴組合成顧客完整消費經驗的一環。各別門市的價值連結在一起,就發揮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。

許多手機通訊行的老闆,都說自己在一個競爭激烈、顧客忠誠度低的市場。創造價值不易,所以只好降低價格。但是服務可以開創的藍海,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都還要大。

走出通訊行最近的電信業者在哪裡?特殊規格的配件該去哪裡買?甚至是門市周圍哪裡停車方便?這些是你的問題還是顧客的,你自己決定吧!

【延伸閱讀1】同樣是困境,為什麼有人看到「抱怨的機會」,有人卻看到「成功的機會」?

【延伸閱讀2】找出三種恐懼來源,建立上台簡報的自信心

【延伸閱讀3】用生活經驗說一個好故事

吳育宏 at Facebook臉書粉絲專頁

吳育宏 at LinkedIn

大是文化《讓90%大客戶都點頭的B2B簡報聖經》吳育宏.jpg

arrow
arrow

    吳育宏的銷售智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